为什么日本侵华足足14年,而进攻“印度”仅一次就败兵而逃
相较于中国战场十四年的胶着,日军在印度东北角的英帕尔地区,仅一次大规模攻势便彻底崩溃,甚至让幸存者终生畏惧那片土地。
相较于中国战场十四年的胶着,日军在印度东北角的英帕尔地区,仅一次大规模攻势便彻底崩溃,甚至让幸存者终生畏惧那片土地。
1944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下半场,全球战局愈发复杂。而就在这一年,日本悍然决定发动一场堪称“赌命”的战役,目标不是中国,也不是太平洋的岛屿,而是位于南亚的英属印度。
1944年3月的缅甸丛林里,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边,望着对岸印度方向。这位一手策划了“卢沟桥事变”的老牌军人,此刻正沉浸在即将创造历史的亢奋中。他麾下十万大军即将发起“乌号作战”,目标直指印度东北部的战略要地英帕尔——这个被日军视为“打开南亚
1944年7月,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山区,一群日本士兵正蜷缩在泥泞的战壕里。他们的军装早已破成了布条,枪管里塞满泥浆,肚子因饥饿而凹陷。不远处,几头瘦骨嶙峋的牛正在啃食树皮——这些牲畜本是日军指挥官口中的“移动粮仓”,如今却和士兵争抢着最后一点可吃的东西。
1944年3月,一支疲惫不堪的日军队伍摸黑爬出缅甸丛林。这群三个月前还趾高气扬的"精锐",此刻军装破烂如乞丐,士兵们个个瘦得肋骨凸现。他们望着前方英帕尔平原的万家灯火,却不知自己正踏入二战最荒诞的战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