缅甸战争:那些牺牲者究竟是为了谁的明日?
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七天,日本自缅南进攻缅甸。当时英军不敌溃退,致中国十万远征军援缅失利;日军联合昂山领导的“缅甸独立军”攻陷毛淡棉,迅速控制全缅。盟军被迫在雨林、泥泞与疫病中艰困撤退,缅甸的美丽地貌遂成为残忍的杀戮战场。
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七天,日本自缅南进攻缅甸。当时英军不敌溃退,致中国十万远征军援缅失利;日军联合昂山领导的“缅甸独立军”攻陷毛淡棉,迅速控制全缅。盟军被迫在雨林、泥泞与疫病中艰困撤退,缅甸的美丽地貌遂成为残忍的杀戮战场。
1944 年 7 月,印缅边境的 “白骨走廊” 上,日军残兵衣衫褴褛、饥肠辘辘地向缅甸溃逃。道路两旁,数万具死于饥饿、疾病的日军尸体与散落的武器装备交织,成为这片丛林最惨烈的注脚。谁能想到,这支曾扬言 “一个月攻占印度” 的军队,仅 4 个月就狼狈撤退。反观侵
2025年9月19日傍晚5点50分,印度曼尼普尔邦英帕尔市郊的一条高速公路上,直接出了大事。
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《指环王/The Lord of the Rings》开篇经典台词的前几句,当年考研练英语听力,这段话反复听了无数遍,印象极为深刻。现如今,国际形势波谲云诡,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不断遭受侵蚀,欧洲新纳粹主义逐渐死灰复燃,日本粉
二战卷席东方,日本的军旗一路推进到东南亚的丛林边缘。有人问,印度这样的大块头,资源又多,为啥日本没能把它划到自己盘子里?从纸面上日军的火力、士气甚至扩张愿望,都不怎么弱,那为啥最后还是在印度边上打了个转,走人?
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人物因其所作所为而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。河边正三,这个名字或许不如东条英机等那般广为人知,但其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所犯下的罪行,却同样令人发指。他从一名日本天皇的御前侍卫,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罪犯的深渊,其人生轨迹背后隐藏着日本军国
相较于中国战场十四年的胶着,日军在印度东北角的英帕尔地区,仅一次大规模攻势便彻底崩溃,甚至让幸存者终生畏惧那片土地。
1944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下半场,全球战局愈发复杂。而就在这一年,日本悍然决定发动一场堪称“赌命”的战役,目标不是中国,也不是太平洋的岛屿,而是位于南亚的英属印度。
1944年3月的缅甸丛林里,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边,望着对岸印度方向。这位一手策划了“卢沟桥事变”的老牌军人,此刻正沉浸在即将创造历史的亢奋中。他麾下十万大军即将发起“乌号作战”,目标直指印度东北部的战略要地英帕尔——这个被日军视为“打开南亚
1944年7月,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山区,一群日本士兵正蜷缩在泥泞的战壕里。他们的军装早已破成了布条,枪管里塞满泥浆,肚子因饥饿而凹陷。不远处,几头瘦骨嶙峋的牛正在啃食树皮——这些牲畜本是日军指挥官口中的“移动粮仓”,如今却和士兵争抢着最后一点可吃的东西。
1944年3月,一支疲惫不堪的日军队伍摸黑爬出缅甸丛林。这群三个月前还趾高气扬的"精锐",此刻军装破烂如乞丐,士兵们个个瘦得肋骨凸现。他们望着前方英帕尔平原的万家灯火,却不知自己正踏入二战最荒诞的战场。